6月16日上午,中国感光学会、延安革命纪念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办的“感光影像文物档案保护与修复座谈会暨2021党建强会特色活动”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召开。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茆梅芳,党委副书记刘忆,党委委员、副馆长李晓剑;中国感光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任俊,副秘书长陈朝,监事牛桂萍,主管吴言、周云霞;中国感光学会影像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教授,副主任晁小练,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团队成员以及延安大学多名本科生共六十余人参加本次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感光学会副秘书长陈朝主持。

延安革命纪念馆茆梅芳馆长致欢迎词。在致辞中,茆馆长强调,党中央在延安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时期的许多同志用手中的相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真实的展现了延安十三年的峥嵘岁月,也是今天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馆藏文物3.5万余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多年来,中国感光学会及李玉虎教授团队对我馆的文物影像保护修复工作给予很大支持,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并将以本次座谈会为契机,不断加强与中国感光学会的交流与合作,坚持不懈地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牢记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嘱托,发挥好延安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作用,讲好延安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以实际行动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中国感光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任俊在讲话中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感光学会此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正是为了学习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使感光学会的科技工作者更坚定地投入到文物保护科技研究工作中,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贡献。本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一是交流档案保护的最新技术突破,二是了解延安革命纪念馆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以便后续研究。希望能够利用感光学会的人才优势,为延安历史资料档案修复做实事,为延安红色资源利用和经济建设做贡献。
近年来,为修复霉变、银镜现象、醋酸综合症等自毁性病害对感光影像资料造成的损坏,李玉虎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究出“霉变黑白照相底片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划伤电影胶键技术”、“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关键技术”、“醋酸纤维素酯胶片档案醋酸片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卷曲长幅合影照片展平关键技术”、“卷曲、粘结、乳剂层脱落照片档案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感光影像保存环境”等七项感光影像档案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在文物影像保护修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延安时期影像照片、底片修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副书记刘忆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形成照片、底片、电影胶片等影像资料在陈列展示、弘扬延安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介绍。刘副书记讲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目前馆藏历史照片1万余张,历史照片底片5千余张。照片影像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最珍贵的历史资料,真实反映了我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高潮的过程,与馆藏文物同样珍贵。近年来,依托馆藏的专题照片,延安革命纪念馆举办了《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主要的全国巡回图片展。延安时期的珍贵照片对我们陈列展览、党史研究以及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宣传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希望能够继续与中国感光学会及李玉虎教授团队共同携手,把延安时期的珍贵影像保护好、修复好、利用好,在今后的展览宣传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感光学会副秘书长陈朝在总结发言中讲到,延安精神在李玉虎教授团队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为毫厘之间的修复进行不懈研究探讨。这种精神非常我们值得学习。本次座谈会收获颇多,希望以后能够同延安革命纪念馆进行更多交流互动。

与会人员共同探讨了文物照片的修复方案撰写、文物修复保存时间等影像文物档案保护与修复相关问题,并共同参观《不忘来时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

通过此次座谈、交流与350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260多件革命文物参观学习,新闻纪念馆、鲁艺旧址、南泥湾王家坪、宝塔山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现场教育学习,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又重新学习了一遍党史。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和重要事件,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重大实践活动和成就。这些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的展览,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成为我们这些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和笃行奋进的“营养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回望来时路时,增强我们的信念、信仰,我们的自信自觉。在远眺未来路时,增强我们的担当担责,坚定了文物档案的修复与保护信念,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