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验收评审委员会,对我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16年特藏档案抢救保护项目”的验收。会议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技术处处长王跃年处长主持。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曹必宏副馆长进行项目简介。他指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众多,分类细致,内涵深刻,时刻跨度大,藏品内容丰富,有较高的研究和展示价值。此次完成的特藏档案主要包括:43幅民国字画,大多存在非常严重的病害,字画均严重酸化、脆化、残缺,而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急需进行抢救修复保护;1893张民国档案,该批珍贵文档案分别出现了酸性老化、皱折、破损、字迹褪变、污染、霉变等现象,相当部分档案上还用浆糊粘贴了其他纸张;37张长幅照片,长幅照片主要发生了卷曲、断裂、难以打开、褪色、“银镜”现象、霉变和乳剂层酥粉脱落等病害现象,其中卷曲、断裂、难以打开是该批长幅合影照片的主要病害;600张普通尺寸人物全宗照片:照片出现了变黄、褪色、模糊淡化、“银镜”现象、霉变和乳剂层酥粉脱落等病害现象,其中变黄、褪色、模糊淡化是这批照片的主要病害,乳剂层酥粉脱落是最为严重的病害;20张民国时期玻璃底片,乳剂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霉变、银镜现象,严重者霉斑几乎使其影像完全自毁,并且其中有几张用黑色纸张粘附处理,在黑色纸张粘附部位的污渍严重威胁底片的后期保存;南京市民国时期航拍地图巨幅照片,影像层发生了脱落、影像与影像层粘黏、撕裂、褪色、污染、霉变、乳剂层疏松、酥粉、银镜等病害。
专家组组长奚三彩研究员主持项目验收会。我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教授对验收项目进行了报告。他强调,根据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16年需抢救修复的特藏档案的严重病害详细调研和成因分析,项目组应用了“修复过程中易损毁档案加固与原貌保持”、“同种纤维最小介入补强技术”、“古旧字画折条病害治理”、“感光影像档案修复保护”、“长幅历史照片增韧展平修复技术”、“环保型防灾耐久收藏装具”等创新关键技术,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了创新研究,以规范程序和精细工艺对馆藏古旧字画、纸质胡汉民档案、影像照片和玻璃底片进行了成功修复与保护,使濒危档案恢复了历史原貌。项目汇报会后,专家及参会人员前往项目现场进行了考察。李玉虎教授、刘姣姣博士在影像档案修复现场汇报并回答专家质询问题。
专家委员会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档案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16年特藏档案抢救保护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的总结汇报,考察了保护修复现场,经质询、讨论,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给与高度评价,认为项目实施方案科学,保护修复理念正确,应用了多种成熟、独到修复技术。最后建议通过此次修复工作,建立档案修复技术标准。


